R0025713.jpg

因為母親節要到了,所以很多母親節活動也開始了,

那天,大樓管理員遞給鐵雄一張桌色塗鴉,是母親節的畫圖比賽。

 

鐵雄拿到的這張是米奇與米妮,鐵雄只知道他們是老鼠,

不斷的唸著:老~老~(這種未進階的外星話,只有媽媽了解吧)

婆婆還興奮的和我說,管理員給他的,我們家弟弟要比賽了!

(噗~又不是得名了,只是比賽也要高興?!)

 

本來我不想讓鐵雄著色的,因為會引響創造力咩,

可是既然這麼一大張就擺在客廳裡,老背想說不然拿來畫看看好了,

和我領了之前買的「百樂溜溜筆」,遞給鐵雄,

隨便他要拿哪隻顏色,隨便他要畫哪裡,這樣應該就比較不會侷限他的創造力吧?!

 

鐵雄拿起紅色,往兩隻老鼠的嘴巴附近途了一下,顯然他發現紅色比較接近嘴唇嗎?

然後又拿起藍色,兩隻老鼠的鞋子附近都圈了幾圈的藍色,大概因為鐵雄的鞋子是藍色吧?

然後拿起灰色,兩隻老鼠的眼睛都塗一下,是不是他也發現眼珠是黑色的?

最後米妮的蝴蝶結塗上綠色,旁邊的米奇明明沒有戴蝴蝶結,也要在額頭位置稍微塗幾筆綠色。

R0025723.jpg

上面就是鐵雄的大作,老背一直叫我拿去交給管理員,我一直想逃避,

因為.....好難為情喔,這種圖......噗嗤!

雖然是0-3歲的比賽,還是畫的太好笑了吧XD

 

其實我一直沒有敎鐵雄認知太多的東西,例如色彩,我從沒教他什麼紅色、藍色的,

因為媽媽我不覺得那個很重要啦,還有就是媽媽我只喜歡玩積木和看童書,

所以其他認知類的,媽媽我就不會很想敎,

也覺得這些色彩名稱,不過是地球人給它命名的,只是稱呼、代號,

這次塗鴉,我不想讓鐵雄侷限的塗在格子範圍裡,

沒想到他的上色,即使在我從沒告知他嘴巴是紅的,他的鞋子是藍的,

他還是可以自己找到顏色畫上去,

所以....「觀察」就是最好的認知了吧,

至於色彩的名稱,總有一天他自己會記起來的!!

 

有一陣子我覺得為什麼在和鐵雄說故事的時候,他總是不斷的找繪本裡面的圖案,

看「小雞逛超市」這本書,就不斷的找小雞在哪裡,完全沒管媽媽我在說什麼故事,

看「包姆與凱羅」也是不斷的找青蛙、小狗,總之就是不斷找他要看的圖案,

媽媽念什麼好像也沒在聽,我一直企圖用故事吸引他,可是他不斷的找圖案打斷我,

其實,後來覺得也還好,或許這孩子對圖案的吸引力比較大,

至少,每一頁都看很久,因為要找到他要的圖案,所以每個角落都要仔細看,

但也很常沒看完一本書,就換別本,

因為故事結局對他來說完全不重要,重點是他找到要看的圖案了,

現在想想,其實他努力看著某一頁,努力觀察著圖案,就算是培養他的觀察力了吧,

這樣,媽媽冒著被爸爸砍斷手指頭風險買來的書,也算很有價值了吧!

至於故事內容,總有一天他會發現媽媽在旁邊不是在打擾他的聒聒叫,有一天總是會加減聽一下吧?!

 

這次的著色,更讓我覺得我這晚說話的孩子,或許是「視覺型」的孩子,

所以,可以觀察到嘴巴、眼睛的顏色,只是嘴巴比較不會說而已,

這點,頂多以後把妹的時候,稍為吃虧一點而已,

反正,我們人長的帥,靠臉吃飯的,所以應該也沒差,不用太擔心!

(噗哈哈,媽媽我真是有夠老王!!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另外轉貼一文關於小孩畫畫的文章,供大家參考:

 

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「你在畫什麼?」

宋嘉行(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)

 

孩子到了3、4歲的年紀,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,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。當孩子畫畫時,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?

成人的介入

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,有一件這方面的「小事」讓我記憶深刻。

有一天,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,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:「嘿!你在畫什麼?」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。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,我接著問他「要不要看看我畫的?」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,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。

沒想到,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。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,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,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。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,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。聽完她的理由,我有點愣住。有這麼嚴重嗎?成人的「介入」真的都是壞事嗎?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,一定對嗎?還有,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?在這種情況下,他一定會模仿大人,然後告訴自己:「我是笨蛋?」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,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,本來就各有立場、公婆都有理,不容易爭辯出結論,我也就不多說什麼。

成人的問題

經驗老到的她,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。她說,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,要避免問「What are you drawing?」這樣的問題。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,3、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「是什麼」。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,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,或一定要畫什麼。換言之,「是什麼」、「畫什麼」、「做什麼」……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,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。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。先設想好一個目標、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,是成人(科學)世界的理性邏輯。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,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,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。因此,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,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。

而且,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,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(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)答案模式。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。比如他一定要回答:「這是……」。假設他回答:「這是蝴蝶」,或「我在畫蝴蝶」,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,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「標準答案」的評論,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。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,當然獲得「好像不太像喔」這樣的評論。這樣一來,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,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,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,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。即便畫得很好、很像,妳相反地給她讚美,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。溝通還是很有限。

「談談妳的畫」

那麼,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?Fati老師告訴我,「談談妳的畫」(「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」)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。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,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。此外,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、線條、顏色等做出鑑賞。例如,「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」,或者「你用了好多藍色呀……」再者,多使用「妳認為……」、「妳想……」或「妳覺得……」這樣的句子。用這樣的提問法,通常預設並暗示「你一定有東西要說」或「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(story)」的立場。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,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,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。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。

如果,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,也不要直接問「這是什麼?」,而可以試著拐個彎,加一個「認為」在問題裡,變成「你認為這是什麼?」這樣的問句,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,幫助她退後一步,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,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,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,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,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。

申論題的對談方式

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,在3、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,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。然而,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。因此,與她們對談時,多使用「認為」(think)、「想像」(imagine)、「相信」(believe)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,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,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。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,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:「太棒了」、「妳畫得很好」、「我很喜歡」等等,然後結束交談,讓她繼續自由發揮。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,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,而不是用簡答題,甚至是非題的方式,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。

我這才進一步了解,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,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,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,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。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,成人更要謹記,用對等的立場,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,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(elicit)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,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。至於,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「比較」,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「比較」,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,向大人老師看齊,除了只能讓她增進「繪畫技巧」之外,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。

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,問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那是什麼?」或「妳在畫什麼?」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,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。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?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、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,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